人果然不能偷懶,過了這麼多天,只好用憶述了….
我愛亂看表演,不管什麼類型的表演都亂看,保持的想法是;既然不懂,就全部都看了再說。是故去年就在僅看到台灣音樂劇的份上,買了「隔壁親家」這齣音樂劇,加上不喜歡先瞭解的個性,尤記得看表演前還心想,反正最壞狀況就是睡到死(閉目養神的老伯也不是沒見過?!)。
結果大出所料的,「隔壁親家」是我去年最喜歡的表演之一,更甚於許多票房更好的國內表演(名稱就不寫了)。不管在故事的親民姓、演員的現場演出功力、默契,歌曲等等,都有相當水準的演出,如果有機會重新演出,推薦朋友一定要去看看。(可惜我沒看到「四月望雨」)。
對於蔣渭水先生,說來慚愧。第一次聽到這名字是某年到陽明山上「草山行館」時,櫥窗裡正好有蔣渭水特展,不過也僅止於聽過這名字。
音樂劇本身一如「隔壁親家」有著很不錯的表現。然而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講述蔣先生的故事、加上必須改編成音樂劇表現,總覺得在節奏上不若「隔」劇來得連貫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而音樂劇對於身分的認定,如高唱著「台灣人就是我的名」時,激憤的不只當代、相信也包含了現場的觀眾。但在掀開黨旗時,那似曾相識的設計、也多少牽動了台下我們的心。
與其說蔣先生對於自我認定的轉變、不如說是身為台灣人、其實這些過程都會最終融入我們的血液當中,成為我們的一部份。反而是總是想運用這些事情作為議題的人物或政黨,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花時間去瞭解去反省過往的這一切呢?
音樂時代的表演皆有不錯的水準演出,不禁讓人好奇。在台灣音樂劇三部曲結束之後,接下來會是怎樣更精彩的題材跟演出呢?

最後修改日期: 2010 年 9 月 26 日

作者

留言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