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Assistant 預計在今年會正式推出 1.0 版。雖然目前 0.99 的後續版次是跳到 0.100、這樣詭異的版本(苦笑)。但開發團隊努力地推動中,應該無懸念才是。(文章寫在 2019 年,一直放在草稿內、重新整理後修改貼出)
作為一個蘋果全家桶使用者,兩三年前、剛開始花費較多時間開始研究 Smart Home、其實是從 Homebridge 開始的。畢竟當時 Homekit 認證產品、選擇少之外、高不可攀的價格讓人望而卻步。而從 Homekit 內部開發文件衍生而開發的 Open Source 專案 Homebridge 適時出現外,小米智能家居產品實惠的價格、又提供了 Local Communication 的環境,成了不錯的入門門檻。
但自己當時以 Raspberry Pi 3 架設的 Homebridge 穩定性、卻非常不穩定、令人感到頭痛。架設在三個不同地方的方案,常常是剛好離開住處隔天、又遇到失效的狀況(可能是早期版本與 SD 卡問題)。因而轉而開始花時間研究當時還是 0.6x 版本的 Home Assistant。其實早在使用 Homebridge 之前就聽過 Home Assistant,但上了官方網站、看到那一堆文件,點開 Demo 網站後,默默的又關上。即便是現在來看,自己覺得 Home Assistant 初期的學習曲線是相對來說比較高的,因此在討論區或群組,常常還是可以看到剛入坑的一些問題。
那是不是架好 Home Assistant 之後,一切都很快上線、家庭立刻智能許多?在家喊水會結凍了呢。
當然不是、即便是全用上 Google Home 或 Apple Homekit 全產品、不論是哪ㄧ個強大的方案,撇開設定問題不談。恐怕最大的問題、還是何謂「智能家庭」。自己認為,即便到目前為止、恐怕家庭自動化是比較好的稱呼方式。(雖說這年頭什麼都要冠上智能)。而如果這個系統沒有整合語音助理、觸控人機介面(苦笑),那麼恐怕很多時間、還是要拿出手機不斷點點點(與接受女主人時而出現失靈受不了的抱怨)。此外很明顯的、Home Assistant 團隊的使用者 UX 切入點,與 Google / Apple 有著截然不同的呈現,而這點也常常可以在使用者的分享上體現。Home Assistant 很大部分還是仰賴觸控互動、最常看到使用者會將平板作為專屬的人機介面來操作。這一點我個人其實有點不大能完全認同。
而如果要達到真正方便使用的智能家庭、而不是淪為男主人的假日嗜好(及衝突點),花費一定的時間去重新檢視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、使用習慣,轉而成為撰寫自動化基礎的來源(並祈求它運作正常)是絕對必要的。特別是如果設計的是老人的使用環境,恐怕實體化或者依賴著原物件而改變的智能設計,才是比較好的方式。反觀 Google / Apple 目前的自動化方案,依舊是 IFTTT(If … Then …)的執行方案,嚴格上來說 Home Assistant 內建的自動化編輯器也差不多(後來的版本可以看到開發團隊不斷在強化這個區塊)。幸好透過 Scirpt 或者 Node-Red 可以達到更複雜的自動化執行、但那又是另外一階門檻與學習了。
原來只是自動化、那是不是表示智能家庭就只是宅男主人的小小玩具,不堪使用了?
當然也不是。雖然距離理想化的智能家庭還有段時日,但盡可能萬物聯網(整合)、加上一些設思考計,還是可以大幅度改善安全性與便利性。以自己的發生過例子來說;設定一次性密碼、讓社區人員協助家裡自己困在房間的貓咪。老人忘了關火、偵測到煙霧自動切斷瓦斯。每小時以燈泡顏色提示家人戶外空氣品質或天氣狀況等,進而知道戴口罩或帶傘。(後來其實還新增不少使用,關鍵在於家用的各個環境與裝置都能數據化、進而交互或者聯合作用後,產生的便利性才會一一浮現。)
但科技再推進、如同果現金能手機一樣,所謂智能家庭、相同的設備勢必也必須更差異化、個人化。(當然難度也就更高,如果可以做到因應家庭成員的差異而做出差異化的反應方式)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