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據分析是挺有趣的,來訪的關鍵字可以看出來訪 Blog 的朋友都是為何而來,想要衝高人氣理應該多專注、少發點亂文。不過這就失了當初胡言亂語的出發點了~
不寫開箱文、因為開箱文要邊拆邊拍美美照片、就像時下吃之前還要拍拍、累人。再者買產品是為了自己使用而購、何必「精美」呈現呢?通常我看人家開箱,想看的也是缺點部分。如果缺點自己也能接受,再下手也不遲。所以千萬別把這當開箱或評測文了~
印象中的中國手機,主要都是來自金門好友的幾次購買經驗、每隔幾個月回家都會看到他帶著剛到廈門買的山寨機。外形很明顯、功能很威、共通點都是一段時日之後,都會離奇的自我毀滅失效。多半的印象大概還是停留在幾年前的這個印象。
近來因為有額外智慧手機的需求,但 iPhone 5 上市日仍無法確認,不想將太多資金投入在定位短暫且備用的機器上。因此在友人建議下才開始注意到又「再次」中國遍地開花(發)的聯發科 MTK 方案。之所以用「再次」,因為幾年前聯發科是中國山寨最重要的背後軍火庫提供者,但是因為錯估 Android 的發展,在智慧手機這塊敗下陣。急起直追後,先前的 MTK 6575 單核有不錯的表現,我正巧趕上 MTK6577 雙核改朝換代中,估計 MTK6589 應該可以繼續延續聯發科的火力才是。可惜是這火力出不了亞州,應該會被告到賠本才是。(事實上,已經有廠商在美國對幾家廠商晶片產品提出告訴就是了)。
對於一個長期關注 iOS 裝置的我來說,要一下子切入 Android 的產品線是件挺痛苦的事。
MTK 手機網所製作的列表節錄
丟開在台灣可以叫得出名的大廠商跟產品列表,光就 MTK6577 在中國的產品就已經是琳琅滿目了(應該七八十款有吧?完整列表)。而一堆你從來沒聽過的廠商,又怎麼知道哪個廠商是可以信任、哪個又是地雷呢?(朋友跟我說了一個採購準則:中興 華為 大唐 波導 魅族,合稱中華大波妹。不是我說的喔~)
再者個人感覺是 Android 的手機設計幾乎都不脫一個模樣、圓弧角與圓弧背蓋、有的再加上鍍鉻邊、恩….。而因為「開放」、紛亂的規格更是讓外行如我更加頭痛(記憶體、內存、屏幕解析度、電池),偏偏這些規格不等於產品品質、而只看效能測試數據,也不表示使用者經驗也成正比。這點跟以前的 PC 個人使用者經驗還真像、呵呵。
此外中國的網站設計是屬於資訊爆炸的模式,就內容也好、呈現方式也好,要能馬上找到要的資料,真讓人吃不消。因此一開始宅男如我,當然就先待在 Mobile01 上學習潛水了~研究了段時間後,佳域 G3 所釋出的相對不同設計圖,引起我的注意。當然這款手機設計也是「參考」自 Oppo 的手機,只是不曉得有多少人注意與在意就是了。美嗎?當然不,但是至少讓我覺得不再是圓弧機了(恩,我喜歡 iPhone 4 勝於 iPhone 3Gs,特別是實際使用上)。
佳域所公佈的電腦繪製圖
從七月開始有消息傳出開始,G2 所打出的高性價比好口碑就讓不少 G 粉殷切期盼 G3 推出,官方也漸漸釋放各項產品的進程,就是對於上市日期遲遲無法確認(觀察官方討論區眾多使用者們的討論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)。直到八月工程機評測亮相、9/5 正式預購之後,實際上市日期繼續成謎,因此也就不小心先購入了一台 G2 雙核版(心想放棄 G3、G2 備用也夠 OK了)。第一批產品上市出了問題,造成第二批上市日更加不確定,當時也沒想過自己會算到第二批。而世事有時候就是這麼巧,付款後沒幾天就通知G3 繼續發貨了。就這樣隔不到一周陸續收到 G2、G3。囧、我並不是手機 Geek 啊。至於過程中,廠商發生的很多狀況,就不在此討論了。
說實話,收到 G2 的時候著實的嚇了很大一跳!除了著名的佳域便當包裝盒外(真的是便當盒,底下還有食品標章),機器本身的完整度與配重等等、大金剛耐刮鏡面、2050ma 高容量電池、800×480 IPS,很難相信這是一台台幣四千不到的產品。難怪 G2 會成為佳域打響市場的重要產品,加以 G2 已經是上市修改過多次的產品,可以看出在製作上、調教上都已經達到一個穩定的水準。真的要挑些缺點,包裝很有「特色」、配件感覺很不「靠譜」、Home 按鈕突起容易誤壓、預設的桌布究竟是怎麼回事?而作為主要盈利來源的周邊商品設計跟顏色搭配也是一絕。當然,以上純屬個人意見。即便是市場上 6577 產品已經是滿坑滿谷、G2 雙核版本看來還是有極高性價比的產品,買來給用量較低的家人使用是不錯的選項,就算一段時間後遺失或故障,也不會覺得太過心疼。799 RMB 的雙核標準版/ 599 RMB 普及版有殺~ 很有趣的,台灣使用者對於新的東西似乎比較感興趣,G2 人氣都被 G3 給蓋過去了。(寫到這才想到,或許該買台來給老媽用、居然給忘了。後來這台 G2 原價賣給朋友了。後來真多買了一台給老媽使用。)
經典便當盒(G1~G3)
嚴格上來說,佳域說的,把錢全省在產品製作上也不全然是錯。簡化且可以全部沿用的包裝盒、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成本,特別是大部份使用者拿了手機之後,包裝盒未必會好好保存。蘋果從第一代 iPhone 到現在五代產品,在包裝與內容物上也做了不少調整了。小米的環保包裝,也成了小米的特色之一。所以包裝上,倒不是太介意。
收到 G3 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了。原以為會是鐵灰色、打開一看卻是銀白機,有點意外。而不論是鐵灰或者銀白,其實在成色上都與原先公佈的照片有些許誤差(我最早以為2/3上半部都是以金屬製作的)。由於 G3 明顯的在製程上與 G1/G2 不同,工程機、第一批量產 G3 都遭遇到不少問題。手上的第二批量產銀白、雖然說大缺陷沒有,但是仔細的檢查,還是可以看得出分膜線、料件接和小公差(金屬與塑膠)、塑膠邊細部處理、金屬髮絲紋處理等。但 4.5″ 1280×720 IPS 畫面效果確實細緻,雖然為 4.5″ 但未改變寬度不至於造成單手使用困難、康寧大金剛二代防刮面板、2750 大容量電池都是產品亮點。G2/G3 都具有相對大容量電池的設計,但似乎大家對於換電池這個思維還是放不下,否則如果可以改為不可更換電池設計,應該也可以省去不少結構耗掉的空間,小米二已經改為不可更換電池與外加記憶卡。
雖然好友法蘭克直說醜,個人倒不會用醜來判定,但也算不上是美觀就是了,有種說不上的不協調感,背蓋絕對是一大敗筆,除了設計外觀外,邊角角度更會影響手握使用時的舒適感。但是當列舉缺點時,偶而我們會忘記這是一台 899 RMB(台幣 4.3K)的產品。特別是作為熱賣 G2 的後續幾種,廠商改變提升的企圖心是可以看到的。而或許是因為定位在性價比的限制上,可以看得出採用塑料不得不妥協的強度問題,稍微研究了一下機身結構,如果採用其他材質,想必可以在厚度上再提升才是。拆過 iPhone 1、3G、4,iPod 蘋果對於細部的要求可以從內部構造表露無遺。以 899 RMB 的產品來說,G3 真的表現得相當驚人!加上產能問題、在兩岸都造成期貨一機難求、價格水漲船高的狀況出現(原價4.3K、台灣已經喊到 7.5K 幾乎兩倍的價格了),也是因此有人戲稱佳域為小作坊的原因,雖然我覺得小作坊也沒什麼不好就是。
廠商許多小地方的回應處理方式,也是引起討論區上常常有激烈反映的主因。不過要滿足中國市場這麼多人不同的聲音,說實話我也挺好奇有多少廠商可以辦到?而廠商每天都發更新公告,有瑕疵都能迅速處理,就個人看來不算太差。對於佳域、如果您買得到手機的話,是值得推薦的一家廠商。MTK 的系列晶片並不強力,特別是遊戲效能上,但是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,真的很足夠了。至於品質穩不穩定,G2 好像是有些使用後災情,哪天我要是爆炸了,會寫在這。
這是第一次購買中國手機,也是第一次購買 Android 產品與真正長時間使用。暫且不論其他晶片廠商、聯發科與中國廠商組合展現出極高的部署能力相當驚人、6575/6577/6589 一路下來,不到一年就已經將產品推展到四核產品(雖說四核不表示絕對效能、但對於一般使用來說、相當足矣)。而體驗到移動市場的重要性、不論是傳統手機廠商、或是其他廠商都不敢錯過這個市場。小米、奇虎360、淘寶各有不同的切入市場模式,觀看分析來看相當有趣。Android 無疑的是這波發展中相當重要的一環,但一體兩面,等到 Android 已經深入到市場之後,廠商勢必會受到 Google 一舉一動而影響著,這也是阿里巴巴試圖打造自己手機作業系統阿里雲的原因之一,也是Google 反應如此激烈的原因(不是開放嗎?:))。中國市場看來相當有趣啊,特別是市場瞬息萬變中~事實上不到幾週前,CNN 報導還專題報導與專訪了中國小米、Oppo 的產品(這兩家都不是聯發科方案),表示中國手機發展已經有一點水平與規模了(市場規模也很大 XD)。
而以一個極度倚賴蘋果生態圈的使用者來說,Android 4.x 的轉換並沒有感到太多不便,大部份 App 都已經具有對應的 Android 版本、資源與資料的搜尋也並不難(或許與 Bluefox 最近資訊量降低也有關?)。作為日常生活與工作的補助工具來說,iOS/Android 之間的區別性已經越來越小了,特別是硬體的不斷提升已經消弭 Android 架構所造成的效能損失。唯一想到的抱怨是 G3 的拍照效果相對於 iPhone 實在不怎麼理想。
有件事我一直不太理解。為何 Android 使用者總是要不斷尋找 ROM 刷機、而設計塞得滿滿資訊的啓動器也是有趣。自己比較懶、只要功能穩定不出問題就好,配置是原廠原生韌體配上 Chameleon Launcher 簡單使用著,左右的桌面可以設置不同但簡單的 Widget,更可以根據不同 GPS 位置、無線網路訊號、時間等,自動顯示對應的桌面。例如離開家裡時、自動切換到新聞與社群,到了公司之後自動換為行事曆等功能。Widget 以 HTML5 寫成,所以之後還會陸續更新。Android 與 iOS 並非絕對勢不兩立、設備只是工具,重要的是拿來做什麼才是,兩者我都用得挺愉快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