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別註明:生番一詞,沿用作者原文,無不敬之意。

原本打算寫篇「霧社、倒風內海再到牡丹社」的,一拖就全丟在腦後。至於這三者有什麼關係嗎?其實只是單純這段時間的一些吸收罷了。

關於霧社,因為賽片的關係。心想會有好長一段時間,大家講到原住民都會想到莫那魯道吧、笑。倒風內海,則是延伸魏導心目中的台灣三部曲,所以特別去把原著找出來看了。說實話,我還挺期待真的能夠開拍,某方面來說、漢人之於日本人真的有比較好嗎?很好奇屆時魏導的切入觀點,是否會帶到小說中後期那段各個族群糾結的一段呢?而親身前往過台江出海口,確實也比較能夠體會書中所描述的場景啊。

「牡丹社事件」是台灣近代事件中相當重要的一件,很奇特的卻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(慚愧、我也是後來才知道)。能夠找到的資料,似乎也都止於事件發生後,各方人馬的處理方式、經過與造成的後果。對於為何琉球難民會遭到殺害,似乎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。(很巧的,這次讀生番行腳提到了為何高士佛社會下手的原因。)

其實前兩年的環島之旅後,回來就買了伊能嘉矩的「台灣踏查日記」,不過一直放在書架上未曾開過,慚愧。在瞭解牡丹社事件之前,偶然看到有河 Book 收入這本書之後,從圖書館借閱拜讀之後,才得知森丑之助。該說是幸運吧,楊南郡先生先後翻譯了日據時代研究原住民三傑的著作,而我正巧一開始拜讀就挑中了森先生的書,一路讀來。與其說森丑先生對於原住民有著無比的研究熱忱之外,某方面來說,深入原住民與之為友幾乎就成了森先生的桃花源記吧。而他所留下的資料研究相當驚人啊,特別是以一位自學出身的人士來說。

全書讀來,對於我這種登山與學術門外漢,可以說相當吃力。然,全書最後的一篇「關於台灣蕃族 森丑之助告別台灣演講記錄」幾乎可以說是全書與森先生的精華篇吧。除了闡述為何會投入研究之外,對於原住民的平等而正面的看法,山林開發的遠見等,一百年後的今日看來更是令人佩服。而對於原住民各種族的傳聞、名稱來源、對於自身為人與為何而戰的剖析更是簡單易懂、一針見血。沒有空卻有興趣的人,或許可以抽翻最後這一篇。遠流後來修訂了第二版,尚不知修訂了哪些內容,猜想自己應該會買本來珍藏吧。

Images

不過於研究之外,森先生對於所謂的「現代社會」適應能力,或許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,而先生最後的告別也是令人感到扼腕之外與無限的猜想。

慢慢建立了基本的認知之後,再次前往現場或者吸收到片段的記錄,也漸漸的比較能夠拼湊出點面貌了。台灣到處是充滿着故事的地方,越是了解就越是會被深深吸引吧。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毅力再把鳥居龍藏與伊能嘉矩先生的作品看完@@(雖然森丑先生對於伊能的著作諸多批評,對於族族的分類法也有自己的看法。不知道如果知道百年後原族民族群現在的分法,森先生不知道又是什麼感想..)。

最後修改日期: 2012 年 2 月 15 日

作者

留言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