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銘傳 jpg

「七十三歲的左宗棠、六十三歲的楊岳斌拖著老命督戰福州及台灣;四十九歲的劉銘傳以巡撫銜坐鎮北台;四十五歲的孫開華淡水勇挫法軍。四十七歲的林維源避居廈門、四十一歲的馬偕逃難香江。……. 那一年,台灣人發現他們力足抵禦外侮;那一年全台封鎖…

– 清法戰爭台灣外記


其實是一直到第四次去了滬尾砲台之後,我才開始對清法戰爭產生好奇。去過幾次滬尾砲台,從最早的空蕩蕩、到後來收過門票(還有人硬是在古蹟上刻字「堅守台灣」、拍手!)、現在又是免費參觀且置放了比較多的展出資料、進而帶起我的好奇。 畢竟這是台灣史上唯一一次抵抗外侮的勝仗(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城的那場勝仗應該不算抵抗外侮。)
搜尋了一下,很有趣的。雖然不能說是場決定性的戰爭,不過似乎資料不算多。在淡水古蹟博物館的數位典藏中,找到了幾篇論文與翻譯作品,而在圖書方面,卻是屈指可數。老實說,我有點意外。

錯過了馬爺通知的西仔反戲劇,意外在圖書館找報本書。主要由當時的英國茶商 John Dodd 的記錄觀點切入。自然在看法上與我們過去所認知的多少有些不同,例如書中對於劉銘傳並不若我們所學到的那樣正面、在清法戰爭時並不若當時的孫開華來得出色,甚至戰後還有一系列的鬥爭。

日記除了重現孫開華將軍的事跡之外,對於當時台灣茶葉貿易、戰爭的打法、守方如何以沈船水雷置放淡水河阻止法軍進攻、法國人又是如何佔領了基隆長達八個月時間、台北新城在戰火前建設與防務(意外的,此次府城之行,意外連結原來普羅民遮城是因為清法戰爭擔心法軍由南方登陸,而先行將城上的過往遺跡全清除、熱蘭遮應該亦然?)、善戰的客家土勇等等。還有早期艋岬與大稻埕之間的恩怨。

而台灣因早開放港口、而與外國人有所接觸,即便是與法國人戰爭其實,大體上似乎未發生對外國人大規模攻擊的狀況出現。而清兵不斷突破封鎖由南部增援各路軍隊、與戰後就地解散的方式,書中也大略提到。

LmWHp1RYU6OfuFAkSgFsWQ

這堅守台灣是….(圖片引用自:文清的瑞芳札記

不過畢竟是屬於外人觀聞記載的方式,於考究上就不是那樣的精準了。

清法戰爭時至今日,留下來的遺跡似乎已經不多了,滬尾炮台其實也是清法戰爭後才設立的砲台。只是覺得除了吃吃喝喝遊淡水北海岸之外,如果能夠更瞭解昨日的台灣歷史,或許就能把許多點狀的據點、連結成面,進而更全面的瞭解整個台灣的過去,其實應該更有趣吧。自勉之~

當年封鎖時,日本派遣過艦艇前來觀戰、船長東鄉平八郎,日後在甲午戰爭黃海大戰滅了北洋艦隊、東鄉為浪速號艦長。日俄戰爭為聯合艦隊總司令、擊潰俄國波蘿的海艦隊。歷史有時,殘酷啊….

還是得找時間來看看這些過往的足跡才好。

延伸閱讀:再訪獅球嶺隧道清法戰爭雜感孫開華將軍

最後修改日期: 2012 年 3 月 8 日

作者

留言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